一名三十五歲男性上班族,平時作息正常不菸不酒,但近日體重下滑,且不時出現排便異常、血便的現象,經大腸鏡檢查後,確認是大腸癌一期。台大醫學教授邱瀚模表示:「性別及年齡已不再是判斷大腸癌的根據,若有大便潛血反應,一定要盡快安排大腸鏡的檢查!」
台大醫學教授邱瀚模,建議45歲開始,每兩年進行糞便潛血反應篩檢,也強調瘜肉不一定是癌前病變。
由財團法人惟生醫學文教基金會主辦的「美麗人生系列講座」,推廣健康醫學知識將近三十年的時間,董事長林鶴雄不僅是醫學專家,更致力於預防醫學,他表示:「健康並非醫療的終點,而是從教育開始的生命工程!」
贊助此一系列講座的傳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、LinkCom聯寶電子,長期以來都持續關懷孩童、長照等相關的公益計畫,除了落實企業ESG精神,也希望創造一個充滿希望跟良善的未來。
財團法人惟生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鶴雄(左一)致力推廣預防醫學,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(中)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發現,台灣已經是全世界大腸癌發生率的前三名,而大腸癌也占了癌症發生率的10.2%,邱瀚模強調:「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減少四成的死亡率,二期以上大腸癌減少三十四%。」
2025年開始已經下修大腸癌篩檢年紀至四十五歲,有望讓發生及死亡率再降低。
財團法人惟生醫學文教基金會主辦「美麗人生系列講座」,推廣健康醫學知識。
邱瀚模也點出,1960年之後出生的世代,大腸癌的年輕患者明顯增加,愈晚出生的世代罹病率愈高,除了缺乏運動,攝取過多加工食品外,研究也發現,台灣年輕癌友的基因變化與年老者不同,也與其他國家不同,不確定是飲食習慣,還是化學藥物造成,也可能與腸道菌生態發生變化有關,恐怕還需更多研究數據才能進一步確認。
45歲開始,每兩年可以進行一次免費的大腸癌篩檢,定期做大腸癌篩檢有多重要?邱瀚模說,大腸癌篩檢是少數能同時預防「發生率」和「死亡率」的癌症篩檢,更可以幫助自己遠離疾病風險。根據數據顯示,全世界將篩檢年齡從50歲下修至45歲,這項措施確實已經收到效果,分析多年數據發現,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的民眾相較於從未做篩檢者,大腸癌死亡率可降低約40%。
大腸癌的存活率,跟「期別」有很大的關連性,邱瀚模教授表示,統計發現,五十至七十四歲的大腸癌患者中,經由篩檢發現的零期和一期早期患者,約占五到六成,而早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5%至100%,「幾乎是可以完全治癒」。相反的,如果大腸癌進展至第四期才診斷出來,五年存活率只剩15%至16%。
透過大腸癌篩檢發現的患者治癒率高,而有症狀就醫才被診斷出的第四期患者卻達兩成之多,可見篩檢對於降低大腸癌死亡率非常有幫助。
過去,五十歲以上才有大腸癌風險,近年來發現40至49歲的大腸癌患者數量,與過去二十年相比已經呈現翻倍,邱瀚模強調,這個年齡層經常是家中最重要的經濟來源,罹癌代表家庭的負擔將會增重,因此有症狀就要盡快篩檢。常見症狀有出血、排便頻率變化、大便變細、腹部疼痛或硬塊、體重減輕等。即便沒有任何症狀,也強烈建議四十五歲開始,每兩年就進行一次糞便潛血反應的篩檢,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」不再是口號,而是真正能降低死亡率的生存密碼。
轉載 經濟日報 /記者鄭芝珊 報導
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5635/8585297